2023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智库论坛在京举办 共谋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伟大实践

2023-04-25

浏览量: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必须坚持不懈地把握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值此农业发展模式转换升级的关键时期,2023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智库论坛暨双碳目标与新型智慧农业创新发展研讨会于4月15日在北京举办。

本届论坛由国声智库、中央财经大学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中国商业史学会、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智慧中国》杂志社主办,陕西华电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中国地名学会地名公共服务专业委员会、陕西地标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承办。论坛主题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在本届论坛主题框架下,来自政界、学界、农业以及媒体界的40余名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北京,共谋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伟大实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声智库名誉主任李国强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是国声智库自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举办的第四次乡村振兴主题论坛,论坛将共同探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农业强国建设新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党的二十大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一项任务,党的二十大指明了农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重点任务就是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中,产业是基础,数字和绿色是当代的两大时代特征,已广泛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乡村产业振兴一定要抓好数字乡村的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村治理、农产品产销都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还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可以看到农村生产激励不足,农村组织性弱化,农村生态环境还需要极大改善。同时,农业实际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与发达国家在生产效率方面有巨大差距。上述问题都需要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以及农业技术变革。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监事会主席、乡村振兴促进中心主任黄海在主题发言阶段,介绍了农贸产业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成果经验。全国农贸联以大中型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吸纳农产品流通相关企业、科研单位、社会团体和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目前拥有全国70%以上的农产品市场和流通企业会员,是中国农产品流通企业交流的主要平台。作为中国农产品流通领域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权威行业组织,协会在2020年协助相关部委圆满完成精准扶贫任务的同时,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无缝衔接,率先成立了乡村振兴促进中心,围绕产品价格、绿色种植、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品牌建设五个维度,积极搭建行业交流平台,推动批发农贸市场等农产品贸易平台数字化转型,加快购销标准化建设,提供仲裁调解法律服务,促进文创与农产品产业相结合,推动农产品指数,促进产业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论坛观点一览

北京新影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激涛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主题乡村振兴、双碳目标与智慧农业都是国家战略,为国家战略服务,为国家产业服务是智库的责任与担当,应充分发挥智库原创性、前瞻性研究优势,共同探索乡村振兴新作为。

主题报告环节,华电陕西能源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田建家、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教授、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窦尔翔、中央财经大学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兰日旭发表了主题演讲。

田建家介绍了华电陕西公司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统筹城乡清洁能源发展,积极探索双碳目标与智慧数字新能源、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途径,与陕西地标农产品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西安交通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建设陕西榆林新型智慧农业项目,以农牧业全产业链为主线,以数字化智慧化为手段,以集体经济为载体,增效传统农业种养殖20倍以上。

窦尔翔指出城乡不均、 协同机制、产业质量等八大乡村振兴的困境。并结合乡村振兴科技化、信息化以及农根文化与粮食安全三大时代背景,提出乡村振兴的“TIF域富论模式”,指出根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

兰日旭从中国式现代化角度谈乡村振兴,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关键在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乡村振兴主要从三方面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一是乡村振兴是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完全顺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使命担当。二是乡村振兴助推了中国式现代化中乡村地区物与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主题发言阶段,来自智库、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杨凌示范区、陕西地标联合社、高校及企业代表进行了发言交流。

中能源科技智库执行主任赵一丁指出乡村振兴重要是“组织振兴”,一是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要进行组织化变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二是模式化变革,形成生产者、服务者、消费者的大闭环逻辑;要以信用合作为主体,生产、供销合作为两翼协同发展,形成产业模型;再结合央、省、市、区、县、镇、行政村的七级行政级差,形成七级“立体联动社会化公共综合服务体系”,建立七级党组织垂直领导下的产业服务体系和大数据中心,最终形成一网通的数字化“农业中国”产业体系,起到‘三农’压舱石作用。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处长朱雪松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打造一支强大的懂农业、爱农村的人才队伍。乡村振兴职业技能人才建设工作包括职业标准的开发、职业人才的培养、职业人才评价和职业人才大赛,进行职业技能提升帮扶,加大东西部协作,重点加大农产品直播人才的培训和职业人才培养,并增加40-50岁农村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副秘书长、驻京联络处主任李海燕介绍杨凌示范区坚持创新驱动,示范引领,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探索出了以农业科技驱动、现代农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之路。

陕西地标联合社主任王桂娥结合自身20年基层农村工作经验,生动解析了陕西地标联合社域富三农公共综合服务体系。

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健康政策与技术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忠权提出农村遍地是科技,应该在高校学科交叉中体现。高校应体现使命担当,主动到农村去,运用科学技术解决农业企业遇到的痛点和卡脖子问题。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汪小梅介绍了西工大芯片等技术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并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问题,结合亲身体会,指出人才回农村难的现实问题。  

棚丰科技CEO席灏介绍了公司应用数字设施助力新农业的创新和实践。棚丰科技通过运用远程数字化管控、建设设施农业数字化服务中心、创新温室大棚与光伏新能源融合,为农业提质增效、科学把控、政府决策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中国网电商中国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利明做总结讲话,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取得的成效,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一是成果特色,2023第四届乡村振兴智库论坛成果丰硕,陕西地标联合社形成的五次盈利、三次分配的体制机制、组织形式和实践是未来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方向。二是具备时代特征,我们正处于数字化信息高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指导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有我们的时代特色,要用信息技术、数字化去支持,以数字化成果指导实践。三是平台的特创性和特长性越来越明显。围绕智库平台服务国家,智政产学研媒自身优势,给予了企业、高校、专家、学者和基层实践者互动交互,从理论到实践的推动,梳理出了一批成果,也带动了一批新的问题导向和研究方向,为论坛今后带来更多成果、指导更多实践、出现更多案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论坛由新影响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吕晓光主持。

会上,举行了授牌和签约仪式。授予西安交通大学“一带一路”健康政策与技术评估研究中心、陕西华电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陕西地标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业中国”科研示范基地。苍穹数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陕西地标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书。论坛由新影响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吕晓光同志主持,

据了解,首届乡村振兴智库论坛于2018年举办,致力于凝聚各方力量、交流乡村振兴智慧、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提供决策参考的智库平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力量。(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