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
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出生于浙江温州的一个农民家庭。尽管那里濒临大海、河网密布,历来堪称鱼米之乡,且自古富有经商传统,但改革开放前同其他地区农村一样封闭落后。少年时代我所经历的农业艰难、农民贫穷、农村困厄,即想有一天能够闯出一条创业求变、带动邻里、带领家乡脱贫的致富之路。当改革开放的春风荡漾,浙江人以其特有的商机敏锐,更早地感知到机遇的来临,于是纷纷搏击商海。此时我更不甘落后,开始从生产加工塑料编织袋做起,到经营汽车配件,待具备一定实力后又从事房地产开发,吃尽千辛万苦,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经历千难万险,“功夫不负苦心人”,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然而,从农村走出来、对农民有天然感情的我,始终关注农业的发展,我注意到党中央连续十多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人实施农业现代化方面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市场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而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则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投资农业大市场建设,不仅是个人以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号召,而且也是对养育自己“三农”的一种回报。于是我开始谋划建设大型综合性农产品物流市场。
钟情宿迁投资沃土
2009年春节过后,正值春暖花开的3月下旬;一位宿迁市宿豫区交通局的老朋友朱德勇主任来访我们昆山项目。向我推介了宿迁农产品交易市场项目,并且邀请我到宿迁考察。通过考察和与领导洽谈,我对宿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把投资意向锁定在宿迁。
宿迁是年轻地级市,也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副产品十分丰富。建市后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工业突破、城市带动、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也始终给予宿迁重点扶持。通过实地考察,我亲身体验到宿迁独特的市情、优越的区位,尤其是更优惠的三农政策。宿迁积极营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活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三最四低”的投资环境,全面推行“保姆型”、“一站式”的帮办服务,不断深化“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理念,精塑“服务型政府形象”的做法,进一步坚定了我在宿迁投资的信心。我认为宿迁建设农业大市场势在必行:一是宿迁及周边地区农产品物流不畅已成为农民增收的瓶颈。宿迁是全省农业大市而农民收入较低,制约农民收入的恰恰是缺乏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农产品物流市场。减少诸多小而散的中间环,让农户、基地的农产品直接进入业大市场交易,是解决“增收(产量)不增收(收益)的关键。二是宿迁及周边地区农产品蔬菜品牌建设滞后。宿迁及周边方圆200公里内有广阔的平原,可耕种面积超过5000万亩,雨水、阳光充足,具有无与伦比的自然条件,却没有几个可以叫的响的蔬菜品牌。是处于宿迁中心市区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不仅给城市交通、卫生等造成压力,影响到文明、宜居城市的创建,也严重干扰了居民正常生活。因此加快进行大型农产品物流市场建设,既可以带动周边的高效农业发展,又能够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如山东寿光周边虽然是丘陵地区,雨水、阳光不充分,年均气温比宿迁低4至5度,土壤的PH值也劣于宿迁,但是当地通过农产品物流市场的培育,推动了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山东一系列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并在国内外形成品牌的产地市场,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而宿迁不仅自然条件要优于寿光地区,且向上海方向的物流成本因比寿光要减少四百多公里也低得多。这一切,促使我在宿迁投资“华东农业大市场”的宏图,渐次在脑海展开。思想引领行动、机遇需要抢抓。2009年,我毅然在宿迁注册成立锦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宿迁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作出了巨大牺牲,改革开放30多年了,农民们还没有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中跳出来,我作为农民的儿子,作为企业家,作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理所当然地要为宿迁农业现代化、为农民增收尺绵蒲之力。为此我决心抓住华东农业大市场项目,扎根宿迁、接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角地区农产品供应基地,提升宿迁农产品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从而实现惠农利民、回报社会的心愿。
华东农业大市场项目从规划、立项到开工建设、投入运营,一直得到市、区历届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与大力支持。市政府曾两次召开市长办公专题会议,形成《会议纪要》,又专门下发文件,要求有关辖区和各部门充分认识扶持华东农业大市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切实做好该项目的服务工作。市、区领导还多次于百忙中莅临现场视察指导,而且项目的培育从不因领导工作调动受到影响,支持力度一如既往。
投入运营后的华东农业大市场,总投资10亿元、占地约1000亩,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分为市场交易中心、冷链仓储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农产品深加工中心等八大区。市场整体功能配套、设施完善。目前已入驻商家1000多户,实体、电商齐驱并进,线上线下欣欣向荣。蔬菜、水果、禽蛋、鲜肉、水产、粮油等农副产品,日均交易额由初始的四、五百万元增长至2800万元,翻了6倍多,年交易总额已突破百亿元,发展态势喜人。交易辐射到本省徐州、淮安、南京等地。外则达上海、浙江等省市。为进一步开拓周边市场,我北上南下、东奔西走,先后与山东寿光新健果蔬经贸有限公司、上海曹安、南京众彩、苏州南环桥、常州凌家塘以及杭州、嘉兴、温州等国内知名农产品批发市场强强联手,形成合力互补优势,建立起产品互通、信息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初步实现了立足宿迁,辐射华东,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宏伟目标。现在,我们正在以“菜财商城”www.cccshop.com为基础,筹建一个集大宗农产品信息发布、规货拍卖、货物交割以及电子结算为一体的、交易体量高达千亿级的“锦家大宗农产品现货电子交易所”、全国第一的农产品交易平台,最终将华东农业大市场创建成可直接带动宿迁周边数万人进场就业,带动数万家农副产品公司运营和数十万家农户致富,集农产品研发、农产品展示、农产品交易、农产品信息发布、农产品网络营销、农产品检疫检验、农产品种植技术培训、金融配套服务于一体,具有广泛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物流园,打造、叫响华东农业大市场的品牌,跻身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2年初,我荣幸当选为宿迁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届满后,感谢组织推荐,再次当选、连任市五届人大代表。八年来,我始终不忘“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每年市人代会召开前,我都要忙里偷闲,就农业产业化、城市规划、文明城市创建、环境保护等问题深入调研,经过充分思考撰写议案和建议。在市四届人大期间,我先后领衔提出《关于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议案》、《关于全面整治农村环境 建设美好新家园的议案》、《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议案》及建议多件。在关于扶持小微企业的议案中,我从用地、贷款、税收、招工、优先采用本地小微企业产品等方面提出了系列意见。该议案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的重视,被确定为当年重点督办的议案,由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牵头督办,市经信委负责具体办理。议案的提出与办理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本地小微企业的困难,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关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议案中,我从统筹城乡发展、加强领导、完善设施、标本兼治、提升人们获得感和幸福感等方面,提出系列建议,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再次确定为当年重点督办的议案,由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叶辉常务副主任牵头督办,市环保局、农委、城管局等单位共同办理。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问题上,我发挥了一名人大代表应有的作用。鉴于我每年在人代会上提出的议案具有代表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市电视台等媒体都要对我进行采访,并在《两会专题》中作出报道。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2017年市五届人大以来,我以当好代表的高度自觉,又逐年领衔提出了《关于促进土地适度集中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的议案》、《关于摄制“创文”成果纪录片 引导向养成文明习惯转变的议案》、《关于积极策应民营经济发展的议案》及建议数件。由于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的议题,紧紧围绕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六增六强”发展战略、“项目为王”抓手策略,该议案又一次被市人大常委会确定为2019年度重点督办的议案。
同年10月9日,此议案跟踪督办会召开,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法检两院领导出席会议,市发改委、财政、税务、行政审批、市场监管等14个部门及供电等有关行业,就议案办理及今后的持续优化,做了翔实汇报,我在对办理工作表示感谢和满意的同时,也就最优营商环境全方位打造进一步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市领导予以充分肯定。除在人代会期间提出议案建议和审议发言之外,我同样注重在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只要接到活动通知,我总是放下公司事务,按时参加视察、调研、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等代表活动、认真履行代表职责。有时即使出发在外,只要能赶回,也照常参加。在响应市人大常委会“千名代表连万家”活动中,我与市内三十多家农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建立联系,定期、不定期地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他们生产经营状况,倾听他们的呼声,帮助他们向政府转达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诉求,发挥在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繁忙之余,我还基于实践思考,撰写了《以“订单模式”引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论文,为领导决策提供了有益的的参考,努力做到尽心于代表职务、系情于“三农”发展。
展望未来,我信心坚定,站在新的起点,我决心为宿迁农产品大市场的建设和开拓,为当好代表的有为和担当,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